我院召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课程集体备课会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点击数:

2023年9月4日下午,学院召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课程集体备课会议。本次会议采取线上方式进行,由学院党委书记、课程负责人石红梅教授主持,全体任课教师参加。

石红梅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基本情况,并从课程内容与专题教学安排两方面对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梳理。她强调,本课程作为博士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面向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还要不断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石红梅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小组式”讨论课专题教学安排的实施办法,提供了包含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党的建设、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等在内的选题以供学生参考,并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说明。

随后,任课老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

张有奎教授指出,要从“步步高”的视角看待本硕博思政课教学。他强调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讲解,还要涉及实践层面,并立足全球视野设置教学目标。一方面通过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拓深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小组讨论,将其穿插至专题化教学的过程之中,以头脑风暴的研讨形式进行,并在学期末开设博士论坛进行学习汇报,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原宗丽教授强调,本课程不仅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注重本硕博一体化衔接,推进课程教学内涵式发展,而且还要高效利用专家进课堂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张艳涛教授指出,首先要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分小组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其次要采取外请专家的授课形式,拓深学生的理论视野;最后结合博士生论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林密教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要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从学生的基础与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采取组织学生研讨的教学方式,实现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目标。此外,在研讨的过程之中要突出做好研讨过程的管理与记录,充分打造厦大马院的课程特色。

徐雅芬教授就小组讨论的授课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建议讨论的主题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举措来确定,并对讨论的过程作详细记录,以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参考。

苗瑞丹副教授建议授课安排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1/3讲授课、1/3专家课、1/3讨论课,其中讨论课采取小组形式。

肖斌副教授提出要确定统一的主题,各个环节围绕主题进行扩展式教学,以实现主讲、外讲与实践三个教学环节的充分耦合。

本次集体备课会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视角探索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主线开展讨论,就集中授课、专家授课与小组讨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并就未来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索。备课会为新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也将为该门思政课质量提升提供方向。


图/文:刘进旭

Top